很多老人退休后,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时间一下多的无法“挥霍”,闲着难受成为了老人的生活主旋律。他们会无法适应而出现烦躁不安
、消沉抑郁等情绪,面对“空巢”时,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李奶奶今年76,自从退休以后基本上就自己一个人生活,老伴儿已经去世将近20年,之后再也没有找伴儿。膝下有4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都算孝顺。
李奶奶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早起床,去市场买点菜,回家吃顿简单的早饭。然后下楼去和几个邻居在小区的公园里聊聊家常。自从孙子、孙女长大之后,儿女的孩子也不用自己帮着带了,生活就更趋于平淡。不过让儿女放心的是,李奶奶的身体还算比较健康,倒也为儿女省去了一大部分钱。但是老人总觉得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自己虽然有时间、有体力,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用,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老人的心情与生活状态。看似挺幸福的生活,其实已经不再充满意义。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时间一下多的无法“挥霍”,闲着难受成为了老人的生活主旋律。他们会无法适应而出现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情绪,面对“空巢”是,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撑和依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于子女不再有价值,进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这种情绪又会令他们的社会交往更少、个人价值丧失、更加闭塞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和做法。所以帮助老年人扭转这种消极的生活状态,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经济发展、城市变革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乡各处静静的生活,数着日子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
健康开心,家人幸福是老人们的普遍心愿,孩子们一点点心意和奉献,都会让他们无限满足,“孩子们好就行”、“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们”是常听到的话语。
人们常说老人和孩子一样,是要哄的。对于孩子,做父母的总是百般宠爱,可对于老人,做子女的做到嘘寒问暖了吗?当老人将无私的爱奉献给孩子时,疏忽大意的子女是否会发现他们的言不由衷?
老人们永远不会斥责子女为什么不回家吃饭,为什么不问问他每天的生活如何,为什么不像小时候那样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他们只会为子女找寻各种理由: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有多少粗心大意的子女听信着父母言不由衷的话,忽略他们真实的想法。
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04年3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家住北京五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中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大区求助电话。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最大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许大爷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据报道,在山东济南,一周内有三位空巢老人自杀;在福州的以为空巢老人因为太想儿女,屡次轻生,在今年重阳节时跳楼自杀。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
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人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疾病困扰 就医困难
浙江衢州的空巢老人柳大爷曾因高血压两次昏倒在家,“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柳大爷常说。
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疾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以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上海市老龄办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我还能干,别让我闲着,闲着难受“---让健康老人发挥余热”我们是老了,但我们还有用!“69岁的赵大爷满面幸福的说。
赵大爷现与爱人刘树云同住,共同赡养90高龄的老母亲已10余年。膝下儿女们同样孝顺,女儿在长春本地工作,每周能回家探望,儿子远在云南工作,也是时常打来电话问候。 、
老两口有各自的生活圈子,老板退休的同事多,一同搓搓麻将。自己曾在政府部门供职,刚退休的两三年间确实感受到强烈的烦恼和失落,但阵痛之后,老人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担任楼栋长服务邻里成为市民巡视员维持接到辖区治安,眼下已带起30余人的服务队伍。”如果能有实用性强的心理保健知识讲座社区居民肯定会欢迎。“老人临别余兴未尽的说。 像这样,有愿望在退休之后能继续有所作为的老年人是比较普遍的。而且身体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对待工作的热情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旺盛。
人老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没用了,还有很多他们能够做而我们年轻人做不来的事情。一群70岁左右的老人自发组织起了”孤寡老人慰问队“,经常探访社区中的高龄孤寡老人,大多数都是80、90岁的”空巢“老人,因为年龄差距小,所以在聊天之中不会遇到太大障碍。”年轻人工作缠身,很少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即使参加了,和受访者年龄差距过大,有时很难聊到一起去。倒是年龄差不多的访问员让受访者感觉很放松。和比自己年长的老人交流,给他们带去心理上的安慰,也让本也是高龄者的友爱访问员们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这正解决了”空巢“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活与心理问题。如果能将这种机制发扬,并形成良性循环,那么老年人心理问题将得到大大改善。
所以我们要积极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空间,不仅能够帮助刚退休步入老年生活的人群顺利度过心理”空巢“期。也能为更多的老人带去心理上的关爱。培养爱好 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美术、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还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既可以得到一些陶冶情操的训练,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又能广交朋友。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办法。
所以,老年人对待生活还是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多与人交流,不让情绪别在内心,多培养兴趣爱好。这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从各个方面齐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