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的和桥,位于水陆交通的交汇处,又是商贾云集之地。这里的每家商店相济,经济繁荣。每天,众人来到这里,喜欢在一块喝茶聊天,成了一大习惯。
由此,镇上兴办茶馆的历史,让大家记忆犹新。
明末清初,在和桥老街上创办的茶馆近10家。有的称茶馆,也有称茶社。每天一早,从街的南边到北边,相继开门的“顺和楼”、“鸿福园”、“福兴楼”、“回春楼”、“中兴园”等茶馆迎接茶客的到来。茶馆的开设分早、中两市。到茶馆喝茶的有城镇、农村各阶层的人士。茶馆既是茶客边饮茶边休闲聊天的场所,又是排解纠纷,商谈生意和其他事务的地方。如旧时民间闹纠纷,谁都不愿意走进衙门,而情愿求助于茶馆喝茶的年长者当着众人的面。评判是非曲直,让矛盾得到解决,双方言欢和好,这种处置方法,俗称“吃讲茶”。
茶馆里也有堂戏、说书和抽头聚赌者,还有老虎灶供应附近居民开水。茶馆泡茶用的水,大都是从大河里挑上来的。茶馆烧水用的炉灶,一排行有十几只铁制或铜制的茶汤壶。店堂内有专门的服务员拎着茶汤壶,不时在店堂内巡回,为茶客倒茶添水。
到了民国时期,和桥街上的茶馆就有20多家,从街南到街北新增加的有“和兴楼”、“共和楼”、“迎凤楼”、“中和茶社”、“畅园”、“大观楼”、“渭春楼”等等。在钟张运河河东、中兴桥往东的东横街上,还开办了“东和”茶社、“春和”茶社、“三官堂”茶社等。
“迎凤楼”坐落在维新巷,该茶社有5间楼房。平时,除了开设茶座外,到了夏天,该茶馆还开设盆汤,用脚盆让居民到这里洗澡。与此同时,浴室内还供应热水,方便居民用水。茶馆分楼上楼下,楼下是普通乡民的饮茶处,聚集的茶客大多来自周边农村;楼上有一间茶室,取名“此间乐”的雅称。专供绅士们聚会听书饮茶的地方。
随着时间长河的推迟,该店老板去世后,改由他人经营。后来“中和”茶社认为这里的地段好,店面大,于是就将“中和”茶社更替为“迎凤楼”。“迎凤楼”开张后,生意兴隆,茶馆内还安装了电话机,是商业人士洽谈生意,了解和提供信息交流行情的好地方。那时的茶馆生意长盛不衰。
说到南兴桥下的“顺和楼”,规模更大,店主叫高来喜。到了1936年“顺和楼”茶馆扩建,有外堂、里堂和楼堂3个厅堂,平均每天有200多名茶客到那里饮茶。专供“吃讲茶”的在外堂聚集,一些有点文化素养的茶客在里堂就座,而少数富豪绅士则在茶堂品茶。据现今健在的一位90多岁的老人说,“顺和楼”茶馆修缮好开张那天,镇上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和文人墨客,都纷纷登门送礼恭贺。其中有位名叫马良奎的绅士题赠七言诗一首,诗曰:“高朋满座四海宾,来鸿去燕两相亲,喜谈仕农工商事,茶余酒后各东西。”诗虽写得不那么好,却别有情趣,诗的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高来喜茶”四字,它饱含着朋友间的情谊,祝贺高来喜茶馆生意兴隆。
每天天将拂晓,茶馆里的雇工把桌子擦得油光发亮,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茶客用的(一般都是紫砂茶壶)茶壶也烫洗洁净,迎侯茶客的到来。饮茶的顾客中,有喝早茶的,也有喝下午茶。喝下午茶的大都是从乡间农村赶集而来的,人数要数喝下午茶的最多。
和桥的茶馆老板为了竞争生意,吸引众多的茶客,便从江浙一带请来演艺人说书唱戏,为茶客们说古书传奇,讲人间轶事,唱京戏、锡剧等等。位于观音巷底的“绿野”茶社,也是文化人聚会的好去处。每到秋季,这里又是茶堂斗蟋蟀取乐的热闹场所。
说到东横街上的“三官堂”茶社,许多老年人说,这“三官堂”茶社,曾经是新四军独立二团团长程维新喝茶的地方。
从21世纪起,和桥人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休闲交流的场所越来越多,老式茶馆还只有蠡斯巷里有一片,用水已经是用电烧的纯净水了。
到了2012年,由于净水机等已大量进入居民家中,和桥镇供应开水的老虎灶还剩下四五家。2015年,和桥街上尚有3家茶庄,边卖茶叶边供应茶水,另有12家奶茶店。规模最大的茶吧“太阳雪”坐落在兴业街上,不仅卖茶水,还供应各式点心。
每当人们回忆起和桥茶馆的往事,依然津津乐道。
(朱斌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