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戴长生家的大门,堂屋里悬挂着28年前由当地政府给他颁发的一块匾额,上书“致富济贫”四个大字。从这块匾额上,让人们传颂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从中点赞着他一家传承和弘扬从善无悔的好家风。
戴长生原本是和桥港区的一位码头工人。由于辛劳过度,严重的胃出血将他身体拖得筋疲力尽,先后三次动了手术。在上海一家大医院里,医生给他切除了整个胃,保住了生命。不久,他回到了自己的安身窝居———一个两开间的茅草房里养病。在他养病期间,时时刻刻忘不掉住院期间,病友们的借款帮助,忘不掉单位领导对他探望关心,忘不掉医生护士们对他的精心治疗,忘不掉亲戚朋友给他送来的关爱体贴。几个月的修养生息让他的身体渐渐得到恢复。这时候,镇上创办了一所养老院。社会上的许多爱心人士,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戴长生闻讯后,内心也是痒痒的,他也想奉献一点爱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想到,自己有浇制铜件的家传手艺。这传家手艺虽搁弃了几年,但可重操旧业。于是,他就干起了老本行。夫妻俩趁镇里新的敬老院落成之际,在茅草棚后面,连续两天两夜,浇注了38只铜制暖壶,装了一箩筐,送到镇民政科,让民政科的同志分发到每个五保老人手中。这一举动深深感动着在场的同志们。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劳的人儿有饭吃”,这是戴长生经常教诲子女的口头禅,也是其戴氏家族的家训。他的一双儿女,在他的教育熏陶下,从小知甘识苦,从不与富裕优厚的人家孩子搞攀比。
改革开放初期,戴长生抓住有利时机,请来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葛致远教授,创办了宜兴市第一家民办科教仪器研究所。科研所的创办,引来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他们生产的多功能消化器等5个系列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科研所创办成功,带来了丰盈的回报。而执着于扶贫济困、乐善相助的好家风,使戴长生永不忘怀。每年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戴长生一家便早早准备,几乎每年要给附近的五保户老人送去寒衣、被褥。每年与职业中学挂钩,让贫困毕业生到研究所工作。平时,一些外来民工要求谋生,他也欣然答应。戴长生坚持做好事、善事从不间断。早在1988年,新建初级中学,社会各界纷纷赞助,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当时,戴长生正巧出差在外,待他风尘仆仆赶到家,顾不上休息,赶紧将捐款交到镇长手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拿出救灾款交到民政科。今年上半年,他听到和桥第二中学有2名特困生,父子俩又主动结对帮扶,按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直至高中毕业。
几十年来,随着戴长生坚持弘扬良好的家风,他的家庭也发生了变化。30多年前的两间茅草棚,早已今非昔比。在他家的原房子地基上,砌了一幢高楼,在宽敞明亮的底楼,为所在社区无偿开办了老年活动中心,内设棋牌室、报刊阅览室、茶话聊天室等等。每天一大早,周围的老年人纷至沓来。
每逢节假日,儿孙们合家团聚。戴长生常常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全家如何做人做事。他说,做人要做三种人,一是老实人,二是善良人,三是诚信人。小辈们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儿子戴征宇已光荣入党,并成为市政协委员,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善事。自2003年开始,义务献血16次,献出了全血6400毫升。2007年秋季的一天,他去献血时,听医生说,血小板比较缺乏,他便开始献血小板,先后献血小板12次13个单位,总计9600毫升全血,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去年5月,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为他颁发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的荣誉证书。12月,被评为“陶都好人”。他们一家的先进事迹,曾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科技报、江苏科技报、四川精神文明报等多家媒体发表。
戴长生还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理疗服务,至今已达千余人次。如今,年已古稀的他被评为“江苏好人”。听了他的事迹介绍,“戴长生当江苏好人,当之无愧!” (朱斌培)